品牌智库
如今,在社交媒体上受欢迎的那些品牌,个个都是“玩梗”的好手,一些出圈的营销案例也都出现了各种“梗”的身影。作为一个极具特色的社交语言,“梗”天生便具备强烈的存在感,“玩梗”也成了年轻人最喜爱的一种社交方式。同理可得,品牌也能通过适当的“玩梗”,以此拉近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,让双方“玩”在一起。
学会融合圈层热梗
想要赢得消费者的喜爱,一定要懂得目标圈层的“黑话”或““热梗””,将品牌元素与之融合,以此来做营销推广或打造产品更容易受到消费者的追捧。如:奈雪的茶“霸气一升桃”系列上线前期,外卖门店每日更新的“摆烂”的桃子形象简笔画引发无数网友“在线追更”,让这系列的饮品爆火。
让梗成真
当一个“热梗”与品牌有关且没有什么负面影响时,品牌不妨直接满足网友们的期待,让“假梗”变成“真梗”,提升消费者的参与感与满足感。如:雪碧“82年的雪碧”一经推出便占据了社交平台的话题,有人好奇。有人测评,为品牌带来了巨大的曝光。
造梗不妨接梗
“梗”之所以能火,是因为符合当前消费者的喜好,盲目“造梗”不如顺势“接梗”,白送的流量真的很香!如:某雪糕博主在自己视频里形容小布丁的那句“我浑身奶油香香的”火了,网友们“玩梗”时却遭到该品牌直播间的主播“高冷拒绝”。而“对家”直播间主播直接喊话该博主,成功将这个梗和流量转到自家身上。
自己有梗更吸粉
有时候一些”“热梗”“会给品牌带来负面印象,即使“造梗”的人对品牌本身并无恶意,但品牌若认真反驳反而会觉得“较真”,与其反驳网友不如“用魔法打败魔法”。如:Kindle下场自黑”盖Kindle,面更香”,并示范看什么书配什么泡面,销量不降反增。
切勿过度玩梗
不是所有“梗”品牌都能随意“玩”,一些不合时宜的“玩梗”可能会让品牌被“骂上热搜”。品牌要对已有“热梗”进行审视,把握“玩梗”尺度,排除掉不符合大众价值观与自身形象的梗。如:某快餐品牌的“疯四文学” 一向被认为是非常优秀的营销案例,但其在营销段子中对“地铁偷拍”事件进行“玩梗”,不仅是将严肃的社会事件娱乐化,还涉嫌对女性的侮辱,引发了无数网友的声讨和抵制。